书评:2021年阅读笔记

Dec 31, 2021 23:11

网络小说篇

开始看起点的《磷火常同日色鲜》,优缺点都很明显的书。缺点正如网上书友提到的,搞群穿,文笔比较干,对读者有些不友好。群穿方面,各个穿越角色对世界线的影响,让读者感觉乱糟糟的,也没人什么说服力,比如第一号穿越角色带着小队全国到处乱窜提前开分基地的行为,反正作者你来开架式要开金手指,也没人拦得住你。我看到后面,凡是穿越角色视角的章节都跳过不看。文笔方面,与同是农民军题材的《大流寇》对比起来就很明显了。《大流寇》中也有分析主角行动,但整体上仍然是一部小说。《磷火常同日色鲜》呢,感觉是在读一部(异时空的)历史纪录片的讲解稿,文笔真的是干到了这种程度。感觉这仍然是把让作者自己爽摆在第一位的书。

说了很多缺点,那么优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是,这是一本少见的立场在农民军这边的历史网文。历史网文多数都是为了解决遗憾的。明末历史文的遗憾是什么呢?网友脑子里第一时间想到的无非两条,“亡天下”和“闭关锁国”。所以常见的套路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近代军队、爬科技树、消灭满清。《晚明》是这一套路的佼佼者。但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遗憾,是农民军的功败垂成。《磷火常同日色鲜》就是在解决这一遗憾的。不仅如此,更重要的在于立场在农民军这边。所谓屁股决定脑袋。《晚明》的立场是在上层这一边的,所以对崇祯皇帝和对农民军分别的描写,与《磷火常同日色鲜》是完全相反的。《大流寇》算是农民军的同路人,把李自成塑造得比较正面,对史可法等南明官员没什么好话,但也就到这个程度了,反正都是要被左右逢源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打个比方,《磷火常同日色鲜》是援共文,《大流寇》是《回到民国***》。

总而言之,《磷火常同日色鲜》的立场是比较独树一帜的,正如作者在知乎上关于《冰与火之歌》的回答。之前另一位作者的《明末不求生》在结尾时也说了受到这位作者的大力支持。可惜的是作者的文笔还不够,其实只是文笔干倒也不算什么。如果不搞群穿,只限于小说开头那样,第一号穿越角色辅助闯王团队,灌输政治头脑、纪律要求、对后金的警惕、躲过一些意外事件等等,那么我对这篇文的欢迎程度还能再上一个台阶。写成现在这个样子么,与《晚明》之间分庭抗礼的程度,肯定比不上《宰执天下》与《新宋》之间的。

再说一点,《磷火常同日色鲜》属于穿越小说中一种少见的体裁--援助文。顾名思义,主角穿越后的行为不是为了当“主角”的,而是帮助历史人物取得成功或者变得更为成功的,而自己则甘居“配角”。比较常见的援助文,是援共文。援助文,不是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写,需要那段历史上先存在值得崇拜的人物,一言以蔽之,“长使英雄泪满襟”。而《磷火常同日色鲜》,不用说,援助的是闯王领导的农民军。

临近年底的时候,作者在知乎上又开了一个新坑《晚顺》,探讨在平行世界中李自成击败满清而建立的顺朝,在1840年面临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会有何表现。按照作者的设计,由于出发点不同,少了民族压迫而稍微没那么反动的封建王朝,大概表现得会稍微好点,但也仅仅是稍微而已。按照主角的“合理主义”风格,恐怕穿越者只会是个旁观者,改变不了大势,不会是爽文。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这样的话主角也就只能“观察”完19世纪,也就是到辛丑条约为止。或者作者打算让主角撑到辛亥革命?甚至再撑多几年,看到五四的曙光为止?

开始看起点的《这个外挂过于中二》,搞笑结合外挂。有外挂所以是爽文,但主要吸引我的还是其中的搞笑成分。《这个外挂过于中二》,是《领主能看见备注》之后,我看过的第二个把系统提示玩出花样的。主要是用来搞笑,真的是让我好几次忍不住笑出声来。作者比较会埋线索,不过有时明明已经水到渠成,把对手攥到手心里了,还是会引爆暗线来放掉,虽然是明白作者的用心,但还是会不爽。我感觉伦纳德盒饭领得有点早,简直有世界线收束的感觉。我原以为伦纳德会与主角相爱相杀,最终共同面对光明教会,他一下场,其他的反派角色又还没能立起来,主角的压力少了很多,恐怕小说的冲突和精彩程度也要下降。这样一来,在宏观布局上,除了毫无时间限制,毫无压力的反“圣徒”任务之外,就没什么迫使主角前进的源泉了,只能拿靠作者不停地给主角招来新的“小”对手的方式来推动主角往下走。

起点的《余烬之铳》,在今年完结了。这是好几年以来,我第一次追到完结的网络小说。在此之前,要么是作者弃书,要么是我弃书,要么是网站弃书。像日漫那样,为了应对更大的敌人,往昔的对手联合起来,然后会为了应对更更大的敌人……原来最初的反派也是有苦衷的,就……相互理解了。世界尽头这一篇的结尾中,居然出现了《基地与地球》结尾处的经典场面。虽然大家都是“寻找答案”,但那一场面出现之前,我也不过就是以为大家不打不相识,回去各自收拾兵马,准备共同抗击大魔王而已。关于逆模因武器,让我想起尼尔·斯蒂芬森的《雪崩》了。第六部结尾那段用包含逆模因的大雨消去市民的记忆的场景绝对是在向《神奇动物在哪里》的结尾致敬。

开始看起点的《奥苏亚的战旌》,风格很类似《领主能看见备注》。武士类主角能看见备注,开局失忆,被一位孤女所照顾,依靠着备注、武力和一点开挂,从(几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立起领地。不同之处也有很多。《领主》中备注的作用更大,无论是塑造情节还是文字;在文字上显得更加文艺,在战斗上几乎起到了“料敌先机”的开挂作用。《战旌》则更接近一般的游戏文,备注出现的没那么频繁,主要是给出人物数值、结算战果和发布任务,主角几乎是被任务推着走。《战旌》中的主角没有《领主》中的那么顺利和强势,《战旌》的文字也比《领主》略微逊色一些。不过,最大的区别还是,《领主》停更了,《战旌》还在更新,虽然文字和情节发展还远不如《领主》,但仅凭是否还在更新这一点,就让人没得选。

总结一下,最简单的备注是,网游文或者带着面板穿越游戏题材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主角乃至NPC的等级和各项指标,复杂一点的还会给出小地图,更复杂一点的,会有系统商店供主角进行交易,比如骑砍题材的,或者是能够解析穿越世界中的各种法术、修炼术,协助主角修炼升级,或者是给主角发布任务和奖励。这种备注一般没有自主意识和性格,纯粹就是工具,基本功能是方便读者直观地感受主角的升级,高级功能则是给主角开挂。与备注形成对比的,则是“随身带个老爷爷”,一般是附在主角身上的本地角色,多数是受到限制的的高人,想要(也只能)通过影响主角的行动来影响本地世界,因此会向主角解释本地的情况和基本知识,或者象系统商店那样通过交易向主角提供装备,或者直接向主角教授法术、修炼术,或者向主角发布任务。在这些方面,“随身老爷爷”的功能与系统备注是等价的,但是“随身老爷爷”是有自主意识和性格的,尤其发布任务的时候,不可能像系统那样硬邦邦几行字就算了,而“随身老爷爷”的自主意识和性格,以及由此产生的与主角的对话,在微观上可以丰富文字、情节,在宏观上还可以引入“随身老爷爷”的恩怨情仇相关的大阴谋或者大布局。《奥苏亚的战旌》和《这个外挂过于中二》属于备注流中比较有特色的,《战旌》的特色在于备注的文字比较文艺,而《外挂》,文如其名,特色在于备注的文字以及任务,都比较中二,乃至于备注近乎有了性格,但归根倒还是没有自主意识,只会视具体情势而发布任务,并不会随时与主角进行互动。

开始看起点的《呢喃诗章》,也是优点和缺点都比较明显的。推测至少要写十三卷,每卷引入一个被选中之人;主角完成一项回到过去与某位旧神接触的任务,这个任务分三次完成,主角会因为完成任务而学到一项奇术,了解与魔女相关的一段知识;主角还要与破坏某位邪神的阴谋,并窃取一滴神性。小说的设定庞大而严密,笔法也不错,虽然各卷遵循相同的设定,但情节文字并不让人感到重复。战斗情节都很精彩。作者真应该去当游戏设计师。

《呢喃诗章》的一个特点是对女性角色的着墨较多。截至第二卷,与主角互动较多的女性角色大约有7个,男性角色则只有3个。主角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和女性角色们进行与情节相关的互动,而与男性角色的互动,则主要是为了获得物品。举个例子,主角一开始加入的学习小组中,除了他之外有两男两女,学院告诉主角这4个人身上都有秘密。截至第二卷末尾,两位女性角色身上的秘密都初步揭示出来了,而且本人都向主角作过解释;而两位男性身上的秘密,差不多到了第三卷末尾其中的一位才有所进展。此外,主角与女性角色的互动,会让我感觉他比较“渣”,可能作者并没有刻意要把主角写得那么渣,但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虽然主角对每位女性角色都算是温柔有礼,但当年类似表现的诚哥最后不也还是落了个柴刀结局。根据对秘密的分享程度,主角身边的女性角色大概可以分成4个圈子,最近的当然是附身主角的无名女士,女占卜师和女教士是第二近,女作家和小公主则是第三近,大公主及女仆则是第四近。说起来,大公主给主角的资源最多,也表明了是因为主角对她意义特殊,每次给资源也是以公平交易的名义,但主角每次都是拿了好处,瞒了真相,转过身出门就去与其他年轻女性角色去搞秘密合作,从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看,怎么看怎么象被富婆包起的小白脸拿了钱就出去养小的。

《呢喃诗章》的另一个特点是悠闲,非常的悠闲,与《余烬之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部书都是每卷揭开部分真相,卷末通过决战来解决问题的。但是《余烬之铳》只有在决战中才能让主角爽一爽,之前都是不停地给主角加压。而《呢喃诗章》的主角就很悠闲了,很容易就有金镑的进项,就有“遗物”或者法术的收获(也许不容易,但作者没让读者感觉到主角不容易)。富婆(大公主)打着交易的名义上门倒贴。然后就凑齐了必须的物品去完成任务、击退邪神、获得奖励。

如果说悠闲是特点的话,那么文中一些人物行事的散漫,对我来说就是缺点了。举个例子,文中有一组人,被称为被选中之人,按设定这些人会影响真个世界的最终命运。第一卷揭示的第一个被选中之人揭晓了,是某正神教会的一个17岁的低级女教士。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倒也罢了,但是当她的身份被公之于众之后,所属的教会继续对她采取放养的措施,对她与教会之外的人的秘密合作不闻不问。而这些教会外的人(即主角和他的伙伴)恰恰是预先知晓这位女教士的被选中之人的身份,才主动接触她的。与此同时,这个教会却又与其他势力一起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其他尚不知晓的被选中之人。真搞不懂这个教会的行为逻辑。

再有一个可能其他读者会喜欢,但我毫无感觉的设定,是打牌。基本上每隔几章就会出现主角与别人打牌赌斗的情节,也许对推动情节很有用,但我看了很无感,都是快速跳过的。另外一个败笔是给女角色换称呼,主角刚开始和几位女角色不熟,所以都是用姓来称呼对方,后来熟了就用名字来称呼。这本来很合理,但问题在于这几位女角色的名字都差不多,不是带着露字,就是带着娜字。明明这不是第一人称的文,也把文中主角视角之外的客观叙述中的称呼都改了,结果逼着读者又得花一番力气重新记住角色。

为了消磨时间,开始看起点的《我就是人类帝皇》,貌似有些战锤的元素,作者擅长烘托主角面临的困难和危机,但解决起来却又三下五除二,随手一甩盒饭,就把眼前的一帮中小反派们给清零了,导致读者能爽的时间很少。主角的对手们都是老千层饼,背后一层套一层。按设定,主角应该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第一主义,但由于力量的差距实在太大,在作品中没能树立起来几个人身身份的部下,很多人类身份的配角很容易被“流弹”波及而领盒饭下场了,反而是作为对手种族的血族和狼人,有好几个成为了主角的手下一直蹦跶着。在这一点上远不如《奥苏亚的战旌》。

同样是为了消磨时间,开始看起点的《在广袤的黑暗中》,已经完本的作品,有点《法师三定律》的味道,蒸汽朋克的设定,还以为一开始会给主角一些普通任务,结果第一个任务就差点搞出邪神降临。这篇文的毛病和《余烬之铳》类似,主角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压制,爽的时间很少。

知秋的《伏龙》,更新到主角进入伏龙殿,之后就停更了。

起点的《给勇者们添麻烦的勇者》倒是保持着很好的更新,但是换地图之后开后宫开得扭扭捏捏的,还不如不开。今年作者不停地换地图给主角增加国家建设方面的技能,每个地图都是浅尝辄止,感觉就像是在注水拖戏。

刺猬猫的《大唐西域直播记》、《死灵师卡拉维日记》,都没在网页版上放出来,也不知道是否还在更新。

《铁鹤书》、《灵吸怪备忘录》貌似在有毒上也停更了。
起点的《湮灭之龙》貌似也停更了。

漫画、博客与论坛篇

攀援的井蛙今年的写作速度明显的慢了,今年更新的次数只有去年的六成不到。新潮沉思录里面,主要喜欢看刘梦龙和黄三思的文章。关毛在2021年初活跃了一阵,写了一些关于北亚、中亚的古代史小文,一如既往的风趣。沉寂了很久的杂菜斋也活跃了起来,开始写美国总统权力的历史,然而没写几篇就跑去写中世纪的意大利城邦共和国了。杂菜斋是博客时代就开始活跃的老作者了,一直不怎么火。我记得他,是因为当年的《三国随章侃》。感觉这些广义的博客作者,如果要想火的话,首先是内容和文字要好。内容和文字之外,要让读者能时刻想着这些作者,那么要么积极地蹭热点(对于这事那谁会怎么说),要么写连载(那谁写到哪了?)。九边pro是前者的代表,攀援的井蛙走的是后一条路子。或者说军政类的作者,天然倾向前者;科普类的作者,容易走后一条路。杂菜斋,基本不蹭热点,虽然作品都是历史分析,共性明显,但是毕竟不是连载,而且写得比较浅,所以也就火不起来了。象他这样的历史类作者,还有关毛、黄河故人,后者的《天下无谍》距现在比较近,所以大家还记得。比较火的历史类作者,以前的赫连勃勃大王、当年明月,现在的渤海小吏,共同点正是在于写连载。

感觉闲吟客正在往某藤、老杜的路数上走。自然科学出身,对美国政治的技术细节感兴趣,对某些美国政治人物有支持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自然科学出身,对美国政治的技术细节感兴趣,很容易就让他们认同程序正义,然后走向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至上,而看不见程序的成本和在实际中产生的结果。闲吟客对美国佛罗里达州塌楼事件的关注点就有这个苗头。他对美国佛罗里达州长德桑蒂斯对追捧,相当于某藤对麦凯恩的追捧。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搞自然科学研究的,做实验、发论文,都是很讲究程序严谨的,也是一种程序正义。多数情况下,在正经的自然科学研究中,程序正义自然能导向结果正义。但在社会科学和政治事件中,更常见的是屁股决定脑袋,金钱决定(研究)方向。只要钱到位了,抽烟有益、疫苗有害、汽车比自行车更环保的研究要多少有多少,然后辟谣的去跑断腿吧。还有,真正到社会实践中,程序正义是有成本的,所以在美国律师才那么吃香。最后从整体的效果来看,还是有钱、付得起钱的人才享受得起程序正义。象老杜那样的人,在象牙塔里过得舒舒服服,不用守在塌楼的废墟边看着亲人生存的机会一分一秒地流逝,当然可以陶醉在对美国政治体制技术细节的繁琐分析之中。象某藤那样,则干脆今夕何夕此乡他乡,索性当起来带路党了。或者像某些所谓的科普自媒体那样,专门攻击他人言论中的细枝末节,企图用所谓的“专业”“严谨”来否定别人的言论,无非是技术含量更高的“理中客”罢了。回到闲吟客这里,一开始还只是就具体的话题做科普,现在已经有“你们都不懂、都是瞎掰、得听我讲”的教训人的苗头了。当然,爱教训人也不过就是一般的令人不快,一看到这样的文字就整段或者整篇跳过去就是了。但如果走到老杜乃至某藤那条路上去,那前景可真是不祥了。

就我的阅读体会而言,知乎已经成为新浪博客的继承人。老一代的博客平台,是新浪博客、网易博客、博客大巴、百度空间这些博客网站;新一代的博客平台,是知乎、观网和微信公众号。豆瓣算是介于两者之间。感觉上,博客平台往往同时伴随有一个讨论为主的“队友”网站:百度是贴吧、知乎是问答、豆瓣是书评影评、观网是新闻及评论。大概是因为,真正认真地写博客是成本很高的,需要长时间的注意力的投入以及更长时间的积累;但是一般性的几句话的讨论则成本比较低,也比较容易因为一时兴起而发生,所以讨论为主的“队友”网站在这一方面提供粘性,留住潜在的创作者,并且通过讨论为创作者提供素材、灵感以激发更持久的写作冲动。新浪的微博与博客之间缺乏紧密地联系,没能成为后者的“队友”网站。除去营销操作之后,微博中很多都是日常生活的片言碎语,即使能激发写作,产生的也更多是个人生活方面的内容。微信的情况其实也类似,朋友圈的地位类似微博,也同样都有营销号的文章在转发中出没。我认为微信公众号能搞起来,并不是靠“队友”网站来吸引参与者,更多是因为谁都不敢离开这个分发渠道而已。

老一代的博客平台,除了新浪博客都已经关闭,而新浪博客也仅仅是维持存在,我所关注的博主已经基本没人在上面更新了。新一代的博客平台里面,微信公众号我是很讨厌的,因为太封闭了,阅读感觉也是最差的,打乱更新不说,现在以“推荐”为名的对营销号的广告推送越来越多--上一个这么店大欺客、吃相难看的,是卖贴吧版块、与莆田系合作的百度。想起有个说法是,战争看的是比谁犯错少。

相比知乎,豆瓣和观网之间的共同点更多一些。一个共同点是专门的色彩比较浓,豆瓣是“文”,文学和文史,当然也有文青;观网是军事和政治。另一个共同点是,豆瓣和观网各自的队友网站本身存在都有比较重的核心,豆瓣是书籍、电影等,观网则是新闻和专家文章;如果说这些核心是大树或者磐石,那么相关讨论则是缠绕其上的藤萝;队友网站的核心,客观上会与博客争夺网友的注意力。与之相比,知乎的内容比较杂,豆瓣和观网上讨论的,知乎上也能找到地方找来参与者讨论,甚至连小说连载都有,反之就不一定行了。知乎在队友网站方面,核心是很轻小的,一个提问的主体一般也就三两行字而已,就像是黄山松扎根石缝里的泥土;同时也是最有可能成为百度贴吧的替代者。豆瓣上的博客写作,包括之前从博客大巴迁移过来的博主们,似乎也在象新浪博客那样逐步偃旗息鼓,我所关注的仍然算是在更新的博主,也都是每年年底年初集中更新一次,多是书帐的集中盘点。观网是在蓬勃发展,并且在vlog视频的方面发展的不错;但与知乎比起来,还只能算是偏霸一方(内容比较专)。简单地说,排除在两个网站都更新的博主,我所关注的博主中,仅在知乎上更新的,比起仅在观网上更新的,题材上要来得更加广泛。当然了,如果知乎也象微信那样搞起封闭,尽量给非注册用户制造困难,刻意打乱时间线--近几年知乎在这两方面的“进步”还是很显著的--那么我也就只能告辞了。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体会,一家之言。

杂志与实体书篇

《科幻世界·译文版》

1月号登了几篇赛博朋克小说,我好像在很多年以前见过其中的《自行车修理工》的中文版,忘了具体是在哪里。赛博朋克最大的问题在于,社会中并非只有大企业反派与反传统的孤胆英雄之间的对决。在社会堕落到那种地步之前,赛博朋克中很少在舞台中央出现的群氓们就已经忍受不下去了。新冠疫情就是很现实的例子。就像那幅用恐龙说明二战的漫画想要表达的,真正要解决大反派,不可能依靠一两个孤胆英雄来偷袭大反派的罩门。然而《魔戒》、《龙枪》、《星球大战》等等众多的西方幻想作品,都只会用这一招。

非文学类实体书

主要是在啃《剑桥中国先秦史》,英文版的书,啃得很慢。啃了两年了,预计明年初能啃完。很多章节,尤其是考古的部分,也是一目十行了。

看完了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四夷居中国》。首先觉得这个书名起得有问题,第一反应以为又是讲汉族所融合的古代各族人群的历史。主要是中间的“居”字太静态了。换成“汇”(趋、奔、入)等更为动态的字会好很多。简单地说,这本书讲的是关于中国古代历史上定居的农业人群与北方的游牧人群,南方的山地人群的互动。特别之处在于,作者结合东亚的地形,提出了人群移动受制于地形而形成的一个推一个的方向性流动,和类似互相啮合的齿轮式的循环流动。写到后面有点走火入魔,似乎古今中外一切兴衰成败都可以归于互相啮合的齿轮式的人群循环流动。

读这本书确实让我这个民科式的历史爱好者浮想联翩。我喜欢把古今进行比拟,具体说是作为物质文化高地的古代中国、古罗马,与现在的美、欧。都面临四周较为落后民族的渗透或冲突。在古代,农业定居人群,对阵游牧或者渔猎人群,在现代则是工业化发达国家,对阵发展中国家。在古代,游牧人群拥有马匹这种战略性物资,在现代,发展中国家则拥有石油矿藏这种战略性物资。在古代,在两种人群的交界处,都发生的主要是战争,在现代,或者说在当代,发生的则主要是非法移民的涌入危机。在古代,不同人群间的冲突主要形式是战争和劫掠,在现代,则多了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的经济掠夺。居于物质文化高地的人群,总是面对其他人也想上来的苦恼。技术总是会扩散的,人才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基本的因素,但自己人的素质又是不能保证永远长盛不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亲自下场陷入长期战争的结果,往往是掏空了自己的生产人口,激化国内的两极分化。扶持代理人呢,基地组织就是美国当年支持在阿富汗对付苏联人的。中美之间,也曾经有过所谓的蜜月。即使有了全球铸币权,也不能解决,甚至于更加激发恶化了产业空心化。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一部科幻小说描绘过这种对立,阿西莫夫的《钢窟》。

看了《黑色雅典娜》,原以为是人类学、考古学方面的书,实际上是人文学术史方面的书。某种意义上,这是一部关于西方伪史学的著作。当然并不是中文网络上那种比较极端的“一切伪造论”。这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古希腊最初是古埃及和腓尼基的殖民地,其文明,包括哲学和自然科学等,长时间里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埃及的影响。只是频繁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和早期文明的低下,使其淡忘了来自古埃及的殖民历史,但古希腊仍然承认自己在知识方面受到的古埃及的影响。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后西方的崛起,导致的欧洲中心论、种族主义,以及西方为了殖民非洲、美洲的舆论需要,层累地构造地了所谓雅利安人入侵塑造古希腊文明的学说,而不再承认古埃及、腓尼基对希腊的影响。这本书页数比较多,也比较枯燥。我在看那些见过的人名,比如商博良,还能提起兴趣看多得仔细一点;对于其他那些某某人何时提出某种观点的内容,就看得有点一目十行了。

我对于这些真伪学术史,没什么辨别能力,纯粹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地步,不过对书中附带提到的中国在西欧人心目中的地位,从文艺复兴到近现代的一路下滑,倒是心有戚戚。欧洲中心论与种族主义,在历史上也是有目共睹的。《黑色雅典娜》所述的内容是否正确,这里不做讨论,我也没那个本事来讨论。但是由此想到的认知方面的不对称,倒是不妨谈一谈,也与《四夷居中国》引起的想法类似。胜利者总是容易从自信走到自大,最后走到妄自尊大。近代以来的西方获取信息的能力(考古学、新闻业),乘着技术革命的东风,发展是一日千里,但解读信息的能力呢?正如中国在明清时代陷入“天朝上国”的迷思,西方现在倒是越来越明显地囿于思想钢印了。如果连正确地理解敌人都做不到,又如何能真正做到战术上重视敌人呢?如果说在纳粹德国入侵前,苏联对情报解读的迷思是,德国还来不及(不敢)入侵的话,西方现在的迷思则是,中国肯定会因为制度(甚至种族)的原因而无法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取胜。可是就像《四夷居中国》引起的要在长期的历史中保持技术与竞争力难以做到一样,要长时间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又谈何容易呢。

至少现在舆论中,理性的自信仍然是很少见的。自卑的投降主义和自大的沙文主义,倒是到处可见。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从外国引入的这种投降主义,中国的历史都是伪造的,这种投降主义就不提了。现在越来越多的说法是,中国现在的成功是由所谓的民族特性决定的。这种说法不仅过于简单,而且很容易就会滑到种族主义的怀抱里。如果所谓的民族特性决定一切,那又如何解释中国历史中的几次大分裂、大战乱、大衰落时期呢?不说别的,现在的中国人与一个世纪之前,思想意识、民族特性,真的一样吗?真的相信所谓的民族特性决定一切,就抹杀了这近两个世纪的前辈们、先烈们前赴后继的奋斗了。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欲亡其国,先灭其史吗?只不过是来自内部的糖衣炮弹而已。

文学类实体书

因为在啃《剑桥中国先秦史》的缘故,斯卡尔齐的小说就先放下了。实在做不到同时啃两本英文书。

看了阿瑟·克拉克的《城市与星》,对这本书本身不怎么推荐,主要是讨厌主角,剥去了主角光环的话,就是一个天性凉薄的唯我主义者。之所以提这本书,是因为发现这本书与30年之后阿西莫夫的《基地边缘》和《基地与地球》具有惊人的相似。高科技的迪阿斯巴和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利斯,就是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主角也是从第一基地出走来探寻真相的。那几个荒废了的星球,就和《基地与地球》中荒废了的第一代殖民星球一样。最后主角游历了一番其实也没什么实质的收获,而是一个祖先的造物机械降神地跑了出来,告诉了主角被掩藏的历史,在《基地与地球》中是机器人丹尼尔,在《城市与星》则是人造的精神生物范纳蒙德。

电视剧

终于并看完了网上下载的《跟我学(follow me)》,一共60集,应该是上世纪6~70年代间拍摄的。先说说角色。如果这部片有主角的话,那就是弗朗西斯·马修斯。他是这部片子里唯一从头到尾都用自己姓名的,其他人的名字都是跟着角色换来换去。片头片段中露脸的也是他。每集中具体参演内景的基本保持在3男3女,前30集中弗朗西斯·马修斯会亲自下场参演,但后30集他就只在片头片尾坐着讲话了,让人怀疑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导致行动不便。第2个男演员,我称之为胖老头,基本上是打满全场,多数情况下是以坏脾气、挑剔、喜欢看电视的形象出现,他和弗朗西斯·马修斯大概是同一辈人,属于出演的男演员中年龄较大的。第3、4个男演员,我分别称为马脸1号、马脸2号,他们的脸都有点长,马脸1号参演的集数不多,很快就被马脸2号代替了。马脸2号出演的集数比较多,他的形象总有点大舌头或者结巴。第5个男演员,后30集才出现的,其实等于是顶替弗朗西斯·马修斯了,他的个子比马脸2号矮,我称他为小个子。

第1个女演员,我称为棕发姑娘,年纪很轻,在片中几次说自己是20岁出头,以弗朗西斯·马修斯的女朋友的身份出现过,在后30集的开始几集还出演过,后来才消失。第2个女演员,我称为黑发姑娘,经常和马脸2号搭档演夫妻,在后30集的开始几集消失过一段时间,再出现的时候就顶了棕发姑娘的位置。第3个女演员,我称为老太太,女演员中甚至可能是全部演员中年龄最大的,声音比较尖,经常和胖老头搭档演夫妻,后30集就没再出现了。第4个女演员,我称为阿姨,这位女演员的年龄比老太太要年轻,但比前两位姑娘要大,后30集才出现,算是顶了老太太的位置。第5个女演员,我称为尖鼻子,也是后30集才出现,算是顶了黑发姑娘的位置。

从出场率来看,弗朗西斯·马修斯似乎当然是第一,但是水分比较大,后30集完全没有参加表演。男演员方面,胖老头第一,马脸2号第二。女演员方面,黑发姑娘可能比棕发姑娘略高,前者在后30集中只有几集没出场,可能比马脸2号还要高。这几位都算是第一档的。老太太、尖鼻子和小个子都只出现了半场(前30集或者后30集),只能算是第二档。只出现过几集的马脸1号,则是第三档。

《跟我学(follow me)》里面,内景和外景的色调很不一样,内景更清晰,外景则要模糊一些,好像那时候的电视剧都有这种特点。每一集的具体内容分成三种,3男3女表演的特定小品;其中几人戴着假发穿得红红绿绿绿地唱歌,内容是刚学的短语;利用剪切特技拍摄的大人国小人国对话;这些都是内景,弗朗西斯·马修斯好像只参加第一种的小品。其他人出演的对话片段,这是外景,并且每个对话片段都很短;短片,也是外景的,又分为两种,一种是“follow me to Britain”,这是英国的风光文化短片,另一种则是惊险、喜剧短片,有“plan to kill”、“fiasco”、“the red arrow”、“the monster”。我对外景对话片段和“follow me to Britain”中上世纪6~70年代的英国风情印象最深,使用的电话、邮政、人工查询、钱币、交通等等。一般每一集的顺序是,小品、外景对话、短片、小品。

评论

Previous post Next pos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