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 The Johns-Hopkins Nanjing Institute. Institute? Fine, I don't even know what it's called. Happy now? Anyway, in case I haven't mentioned this, I got in. I have until the 17th to make a decision, but I'd like to do it before that.
I virtually1 attended an online Q&A for prospective HNC students (Center, not Institute) the other day. Interesting stuff. It looks like a lot of fun, but it's also expensive, and part of me wants to do other stuff that I've been putting off. Writing more seriously, for one. Journalism is fun and I like how down-to-earth it is in some ways, but I've always found journalistic writing to be really frustrating. I'd really like to try something that gives you a little more freedom. I wanted to try it for a long time, but on some level I think I'm too self-conscious for it. Or at least I have been. At the same time, it's been a constant distraction, and maybe it's something I need to seriously attempt and fail at before I can really move on to other things.
For two, I'd like to look at real editing jobs. Like literary stuff. You know, someone's writing a book, they send you manuscripts, you scribble in the margins and send it back, and at some point in their career they say, "I want to thank my editor, he's amazing and I never could have done this without him," which no one actually believes. So it's not glamorous, but I've always liked it. And it's one of the few things that I'm confident I already have the fundamental talent to be successful at, which makes it extra tempting.
But HNC is tempting too. Really tempting. It leads to all these unknowns. I'm a sucker for unknowns. And I've wanted to see China for a long time. It's all very seductive. And I'd graduate with a bunch of debt, which is always a nice spur to make you do things you wouldn't do otherwise. I think if I did HNC I'd want to look for more journalism stuff afterward. I think China journalism is neat. And getting "into" China was neat in the first place. A scales-falling-from-my-eyes kind of experience. Think about this: a movie star in America has potentially 300,000,000 domestic fans. A Chinese movie star has 1,300,000,000. For some weird reason, that makes me want to be in China. Not that I want to be a movie star or anything. But that could be neat.
Anyway, they sent us some sample course readings. In simplified, of course.2 Here's a sample. It's probably not indicative of the kind of content I'd be reading-I'm more interested in culture, history, and the "philosophical" law and politics classes-but it the writing style itself is relevant. I haven't read the entire thing, and I'll be frank, it's hard. Part of that is stuff I can get used to: simplified characters make it harder, of course, and Chinese people write a lot differently than Taiwanese ones. But that's only part of it. Another part is that my Chinese just isn't up to the task. They say everyone feels that way. If anyone wants to give this a look, I'd love to hear what you have to say about it.
和平解决国际危机的谈判初探
郑 剑
国际危机是当代国际社会的一个普遍
现象, 寻求危机的和平解决, 是爱好和平的
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愿望。 探讨和平解决危
机的方法,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解决国际危机的方法, 从大的方面讲,
无非是软硬两手。 而当代国际危机的实践
证明, 谈判是和平解决国际危机的最有效
途径之一。 最近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缓解,
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危机是一种
利益冲突, 从冲突理论讲, 解决利益冲突除
了强力以外, 主要还要靠谈判, 通过谈判,
找出双方的共同利益, 经过讨价还价, 找出
恰当的折衷点, 从而达成双方都可以接受
的协议, 最后解决危机。正因为谈判对和平
解决危机意义之重大, 以致有的危机控制
理论家认为, 国际危机不过是以外交谈判
为核心的对抗双方的讨价还价过程。
如何实施谈判才有助于国际危机的和
平解决呢? 实践证明应主要把握好以下环节。
首先是如何促成谈判的问题。 谈判是
对抗双方的事, 必须让对方也走上谈判的
道路。如果对方首先主动提出谈判建议, 己方
当然可以视情进入谈判。 如果对方暂时
没有谈判意图, 己方可以: ( 1) 反复向对方
发出谈判呼吁; ( 2) 借助第三者斡旋、调停
或其他外交活动; ( 3) 向对方施加压力, 迫
使其谈判, 必要时甚至可以对对手进行一
定程度的军事压力或施加其它惩罚的威胁
或实际实施来实现; ( 4) 向对方作出一定的
政治、经济, 尤其是军事姿态, 表示本身的
和平愿望与诚意, 争取对方的“默契”配合。
第二, 谈判的方式和形式。从谈判的方
式看, 国际危机中的谈判可以是公开的, 也
可以是秘密的。特别是秘密谈判, 有时会以
意想不到的高速度达成协议。最近 90 年代
中法改善关系的谈判, 以巴关于加沙- 杰
里科自治的谈判等, 达成协议就出乎意料
地快。究其原因, 根本一点在于这种谈判不
受或很少受双方国内对谈判持不同观点的
群体的掣肘。 国际危机中的谈判是涉及对
抗双方或一方重大利益的谈判, 双方国内
的观点分歧往往很难避免, 因此, 秘密谈判
在这里就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从谈判的形式看, 国际危机中的谈判
可以是正式的, 在谈判桌上面对面地谈; 也
可以是非正式的, 甚至象通过第三者转交
双方口信来谈, 对抗双方通过各自军事力
量公开的进退, 相互“默契”, 缓和或加剧紧
张局势来“谈”等, 都是可行的。
第三, 为确保国际危机中谈判成功, 在
谈判实施过程中, 具体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 一) 保持对军事要素的高度控制。
在人类谈判史上, 小小的意外事件导
致整个谈判破裂的事例屡见不鲜。 作为以
遏制战争为最终目的的国际危机中的谈
判, 对双方军事要素的任何变化自然具有
特殊的敏感性。在双方紧张的对峙中, 保持
对军事要素的高度控制, 使之完全服从服
务于谈判需求, 坚决避免任何意外事件, 尤
14
《现代国际关系》 1998 年第 4 期
其是可能被对手认为是“挑战性的事件”,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在谈判桌上讲一套, 背
后做的又是一套, 这样的谈判是不会成功
的。
在谈判中保持对军事要素的高度控
制, 是各种危机控制理论比较公认的原理。
美国的 A lex a n de r ·L ·Geo rge 提出的危
机控制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双方的政治当
局必须保持对军 事 选 择 的 有 效 控 制。”1
A r t h e r ·A ·Co k en 在总结中苏围绕珍宝
岛归属问题的危机与战争的经验时也认
为, 经验之一是“对军事选择高度的政治控
制”2 我国建国后危机与战争的实践也证
明了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例如, 我们不打第
一枪的原则及其相关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
讲, 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 二) 保持不间断的信息沟通。
谈判过程中自不待言, 况且谈判本身
也是一种信息沟通。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
是, 在谈判因某种原因暂时中断时, 信息沟
通绝不能中断。因为双方谈判的中断, 往往
成为整个危机升级或降级的转折点, 此时,
如果双方缺乏沟通, 根据前面已经分析过
的原因, 危机很可能会升级, 甚至爆发战
争, 此时, 只有努力进行沟通, 减少或消除
导致谈判中断的分歧点, 才有助于谈判的
恢复和局势的缓和。
( 三)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谈判协议的达成是双方妥协的产物,
双方中任何一方走极端都有碍于谈判的成
功, 为了保证谈判的成功, 双方都需要采取
现实主义态度, 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
来, 求同存异, 力求达成和平协议, 而不是
走向战争。 这方面需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 1) 谋求有节制的谈判目标。
在一般情况下, 追求对一方来说是最
佳的谈判目标是不现实的, 也是难达到的。
一方的最佳目标往往是对方利益损害最大
的选择, 因而也是其难以接受的。在确立谈
判目标时, 必须既考虑到国家的现实利益,
又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既考虑到自身
利益, 又考虑到对方的利益, 既考虑到目标
的必要性, 又考虑到对方是否可能接受。然
后, 再综合己方与对手力量对比、国际国内
形势等诸多因素, 确立己方的的谈判“底
线”, 及“底线”以上的一系列谈判目标。 经
验证明, 在对抗双方力量对比不是十分悬
殊的情况下, 只有依上面思路确立的带有
一定妥协性的目标才是有助于达成协议的
现实目标, 比如美苏古巴导弹危机就是以
苏联和美国分别从古巴和土耳其撤出各自
的弹道导弹为妥协条件而结束的。
妥协就意味着敢于作出一定的利益牺
牲。在保证国家总体利益前提下, 对某些局
部利益作出一定牺牲, 在保证国家长远利
益的前提下, 对某些短期利益作出一定牺
牲, 在保证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 对某些
方面的利益作出一定牺牲, 对于消弭危机
来讲, 是必要的。这是战略家长远眼光和宏
观思维的体现。
当然, 妥协并不意味着单纯为消除危
机而一味退让。 己方谈判的“底线”绝不能
损害国家重大利益, 不能为以后最终解决
引发危机的争端增加更多的困难。 妥协必
须是相互的。
( 2) 关注双方利益冲突而不是道义原
则冲突。
道义原则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 一
般是难以调和的。 因为它们是国家立国的
精神支柱, 涉及民众强烈的感情色彩, 一般
对手很难在这方面作出让步。 如果把危机
24
《现代国际关系》 1998 年第 4 期
1
2 同上, 第 289 页。
《A vo id in g W a r 》, 美国W e s t v iew 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25 页。
当成双方道义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 非
要在此领域内一争高下, 最终恐怕难免使
危机升级。 而利益冲突则不同, 它有层次
性, 在利益的较低层面上双方较容易达成
妥协。 在国际危机实践中道义原则或意识
形态领域达成妥协的例子十分罕见, 但是,
在利益上达成妥协的例子比比皆是。 甚至
可以说人类的谈判史就是利益的妥协史。
小平同志讲过, 我们“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
准则来处理问题的”。国家的生存利益和发
展利益是国家得以繁荣昌盛的根本, 当今
世界各国已经普遍地把维护国家利益作为
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准则。 在未来国
际危机中, 己方要适应这一状况, 善于把双
方的冲突引导到利益冲突上, 分散到利益
冲突的较低层面上, 不在原则问题上过多
纠缠, 以推动协议的顺利达成。
( 3) 维持行动的灵活性。
除非万不得已, 采取任何行动都要留
有余地, 保持随时可以降低双方对抗强度、
等级的灵活性, 要尽量避免一开始就采取
把对方手逼到绝境或者采取不可逆转的使
对抗不断升级, 乃至触发战争之类的行动。
唯有如此, 才能在与对手的谈判中灵活周
旋, 以自己灵活的升级、降级行动, 引导对
手采取相应的有助于缓和对抗的行动, 对
对手蓄意采取的促使危机升级的行动, 给
予局部、对等或逐渐升级的反应, 对其有助
于缓和局势、促使危机降级的行动, 给予积
极响应。 在 1958 年的台湾海峡危机中, 中
美之间之所以没有爆发直接的军事冲突,
我方在对美斗争中控制局势的灵活性, 是
其决定性因素之一。当时, 我方一方面做好
了对抗美国各种介入的准备, 另一方面, 在
实际斗争中, 对美方的介入尽量从舆论、外
交上给予反击, 而不是诉诸武力, 另外, 我
方还通过灵活掌握炮击作战的打击目标、
打击规模、打击强度、打击持续性等要素,
灵活升级与降级, 驾驭了整个事件的发展
进程。在古巴导弹危机中, 美国当时提出了
6 种解决方案: 第一, 不采取任何行动; 第
二, 对苏联施加外交压力并提出警告; 第
三, 同卡斯特罗秘密接触, 对古巴人和苏联
人分而治之; 第四, 通过封锁, 增加空中监
视, 再加外交压力, 发动间接的军事行动;
第五, 实行空中袭击; 第六, 发动一次入侵。
强度一个比一个高。 美国当时首先采取的
是第四方案, 而不是第一或第二方案, 这样
就使美国保持了逐步升级的余地和妥协的
灵活性。
( 4) 保持适当克制。
也就是对对手一些蓄意的、还没有对
我重大利益造成危害的行动, 或者意外的
此类行动, 保持适当克制, 不做出使危机可
能升级的反应, 以此向对方表示和平诚意。
在危机爆发的初期, 或者谈判协议达成的
前景比较乐观时, 从国家全局利益长远利
益考虑, 一定程度的忍耐还是利大于弊的,
尤其不能为了所谓“面子”, 而为具体利益
一争高低。
实际上, 即使己方的克制忍让未能避
免危机升级, 这些克制和忍让还是有意义
的, 至少有助于赢得世界更多的国家和人
民对己方正义性的认同。
不过, 保持克制和忍让要防止走极端
--实行绥靖主义政策。事实上, 绥靖主义
不但不能避免战争, 反而会助长侵略者的
战争气焰, 这在前面已经讲过。
( 5) 适当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也就是己方的任何决策都要考虑对方
可能的接受程度。 谈判目标的确立要考虑
对方可否与我达成共识; 己方为达成协议
作出的牺牲要考虑是否能满足对方的最低
要求; 己方不但应使自己有行动的灵活性,
34
《现代国际关系》 1998 年第 4 期
拥有升级降级的选择自由, 也要使对方具
有这种自由; 保全对手的面子, 给其以体面
下台阶之路, 凡此等等, 都是达成和平解决
危机的协议必须予以关注的。 只从己方立
场出发, 只考虑己方是否能做到原则性和
灵活性相结合, 没有考虑对手是否也可以
做到这一点, 以一厢情愿代替双方互动, 是
无助于谈判的顺利进行的。
( 四) 压谈结合, 打谈结合。
压谈结合, 就是通过向对手施加政治、
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压力来促进谈判。打谈
结合, 就是通过给对手以有限的军事打击,
来促进谈判。在国际事务中, 受尊重的是强
者。不论对手与己相比是强是弱, 只有敢于
压迫它, 打击它, 才有助于赢得和平, 压和
打都是为了和, 这是危机的辩证法。这方面
成功地事例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的危机史
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发现对手故意采取升级行动, 或者
有采取这一行动的既定企图, 当采用“软”
的一手无法改变对手采取将导致危机升级
的决策与行动时, 己方可以考虑给对手以
可能造成对手较大损失的压力, 如经济制
裁、军事威慑、终止双方某些战略合作计
划、动员国际组织或其他国家向其施压等,
迫使对手让步。尤其是对手强时, 要善于发
现其薄弱之处, 有针对性地对其施压。世界
上决没有处处强于自己、自己无能为力的
对手。自己对对手施压的能力, 就是自己争
取谈判胜利的重要畴码。
( 五) 适当控制行动节奏。
在国际危机中, 己方采取的各种行动,
尤其是军事行动, 要相机有意识地放慢节
奏或暂停, 目的是给对方足够的时间与己
方交换信息、判断情况、采取有助于缓和局
势的行动、对己方建议作出反应等等, 从而
保证谈判顺利进行。 根据行为科学和心理
学研究成果, 在国际危机中, 如果双方行动
节奏过快, 双方的决策者在国内外巨大压
力下, 短时间内作出的决策容易趋向极端,
双方的决策者为了保险起见, 很可能会把
谈判放在一边, 而关注于双方冲突的一面,
并采取各种“防范性”行动, 从而导致危机
升级。
( 六) 善于利用国际化机制或第三国的
参与作用促进谈判。
在未来国际危机中, 国际化机制或第
三国有时会力图进行干预, 这就存在着一
个正确引导这种干预作用的问题。另外, 即
使它们没有主动进行干预, 己方也要善于
发挥他们的作用, 为和平解决危机服务。国
防安全危机毕竟是一种国际斗争, 需要国
际合作。
国际化机制或第三国干预的形式很
多, 包括国际舆论压力, 通过国际组织决议
干预危机的联合行动, 国际法与国际仲裁,
第三者对危机的调停与斡旋, 利用第三者
打破针对自己的封锁与制裁, 利用第三者
向对手施加压力, 向第三者提供尖端武器
或保持这种能力, 以“要挟”对手, 等等。
是否鼓励国际化机制或第三国的参与
关键是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看每一种
形式的参与作用从总体上讲是否有利于和
平解决危机, 有利于维护本国利益。如果是
肯定的, 那么就应当鼓励, 反之就应当采取
措施给予限制或制止。 要善于利用本国的
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充分利用和正确
引导国际化机制或第三国参与作用, 以配
合谈判斗争。
(作者单位: 军科院战略研究部)
《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4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o people still use this word to describe things that happen online, or have we stopped kidding ourselves into thinking there's such big difference between one simulation and another? Wait wait wait. Seriously. Before you write this FN off as just more of Chris's sophomoric philosophy, hear me out. This is a legitimate question of fashion: is it passé to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virtual," or does not making that distinction sound willfully dated (like, the rest of us got over that Baudrillard shit a long time ago)? I guess the sensible way to look at it is literal-tha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ose two labels is that one describes shit that happens on your computer, and the other describes shit that happens online, and we all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and that all the theory that's built up around that is just a pigheaded attempt to make them fit into arbitrary categories that we developed before there was a "line" to be "on." But fashion isn't very often sensible, so the questions stands: does using the word virtual make me sound old?
2Mother fucker.